- 李丽娜;费宁;王伟婷;吴晓梅;
目的 研究不同遗传模型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rs2106809、rs2285666、rs879922、rs2074192位点相关多态性与脑卒中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2015年5月—7月在辽宁省大连市多个社区开展的脑卒中疾病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通过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并调整可能混杂因素检验四种SNPs与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组494例,对照组476例,两组人群的高血压患病史和脑卒中家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E2基因位点rs2106809男性A等位基因较G等位基因脑卒中发生风险会升高(OR=1.929,1.042-3.574),女性AA、AG基因型较GG基因型脑卒中发生风险也会升高(OR=5.169,1.924,13.889);位点rs2285666,男性C等位基因较T等位基因,女性CC、CT基因型较TT基因型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均降低(OR=0.594,0.403-0.877;OR=0.507,0.321-0.800);位点rs2074192,男性T等位基因的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患病风险的0.511倍(OR=0.511,0.273-0.958)。结论 ACE2基因rs2106809、rs2285666和rs2074192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而rs879922的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性,为脑卒中的精准预防提供了思路与依据。
2025年03期 v.3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 项晶;
目的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环境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女性的HPV疫苗接种率,并探讨HPV流行率与性行为及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纳入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期间抽样的457名年龄在18至48岁的大学校园女性。通过自填问卷收集参与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性行为及卫生习惯等数据,并在实验室中进行HPV检测和基因分型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v25进行卡方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结果 参与者平均年龄为38岁(±8岁),HPV疫苗接种率为28.2%。HPV感染率为14.7%(67/457),主要感染基因型为16、18和52型。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降低HPV感染风险(OR=0.153,95%CI,1.506-28.438;P<0.05),而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则显著增加感染风险(OR=13.836,95%CI,1.052-182.028;P<0.05)。农村居民的HPV感染风险是城市居民的2.518倍。不吸烟者和持续使用避孕套者的感染风险较低(OR分别为0.298和0.814)。性活动增加和多名性伴侣是HPV感染的风险因素,而严格的月经卫生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OR=0.264)。意外怀孕和堕胎显著增加感染风险(OR=4.102),但性交前清洗为一种有益行为。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疫苗接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安全性行为在降低HPV风险中的关键作用。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强性健康教育,扩大保健服务覆盖范围,以有效应对高危人群中的HPV风险因素。
2025年03期 v.39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张凤琳;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治疗高危妊娠的效果及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10月在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高危妊娠孕妇1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92)和对照组(n=88)。两组高危妊娠孕妇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孕妇在其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发生率、血管内皮功能(ET、Hcy、NO)、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氧化应激(SOD、MDA)以及妊娠结局(产后出血、胎儿早产、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结果 研究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为2.17%、胎儿早产发生率为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05%和13.64%。(P<0.05)。两组孕妇的ET、Hcy、MDA、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的NO、SOD、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水平均比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孕妇在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发生率上更低(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可预防子痫前期和降低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且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氧化应激。
2025年03期 v.39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 李丽红;马恬;梁渊;
目的 分析与探讨妇产科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复苏期躁动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行全麻手术的妇产科病人120例。按照病人全麻术后是否出现躁动分为无躁动组与躁动组,分别是96例、24例。使用调查问卷了解病人的年龄(≤60岁、>60岁)、体质量指数(≤24kg/m~2、>24kg/m~2)、吸烟史(是、否)、饮酒史(是、否)、放置导尿管(是、否)、麻醉方式(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药物催眠(是、否)、术后镇痛(是、否)、手术时间(≤3h、>3h)情况。本文所有数据采用双人独立录入,应用SPSS 2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频数(百分数)[n(%)]表示,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组病人年龄、放置导尿管、药物催眠、术后镇痛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组患者≤60岁率、放置导尿管率、药物催眠率、术后镇痛率均高于无躁动组病人。>60岁[OR=3.514,95%CI=1.287~8.264]、放置导尿管[OR=2.714,95%CI=1.057~6.264]、药物催眠[OR=4.156,95%CI=1.3547~12.447]是妇产科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镇痛[OR=0.213,95%CI=0.071~0.554]是妇产科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复苏期躁动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妇产科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复苏期躁动发生与>60岁、放置导尿管、药物催眠有关,临床应重视这些因素,必要时给予术后镇痛,以减少全身麻醉术后病人复苏期躁动发生。
2025年03期 v.39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李延光;
目的 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09月至202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再入院分为未入院组(n=50)和再入院组(n=46)。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居住情况、出院时NHYA心功能分级、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肌梗死、坚持低钠饮食、服药依从性、规律复诊情况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NHYA心功能Ⅲ级及以上、独居、病程≥5年、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肌梗死、未坚持低钠饮食、未规律复诊、服药依从性差为影响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其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2025年03期 v.39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 史春红;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同期治疗二尖瓣狭窄伴房颤的疗效。方法 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52例患者,均为中~重度二尖瓣狭窄伴有房颤,分为A组27例,B组25例,两组均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B组在行球囊成形术后经超声检查,无明显禁忌证即行射频消融。术后观察及随访,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查评价指标,记录术后并发症及二尖瓣再次狭窄和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二尖瓣瓣口面积、左房内径、NT-proBNP、6分钟步行试验手术前后改善差值均显著优于A组(P<0.05)。B组25例患者中,术后有1例出现肺内感染,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中有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复查二尖瓣再度狭窄并复发房颤,行二尖瓣替换手术;2例于术后3个月复发房颤,予胺碘酮治疗后,恢复正常心律。结论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与射频消融同期治疗二尖瓣狭窄伴房颤安全、效果良好,缩短了分期手术时间,节省了手术费用,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2025年03期 v.39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 张春燕;赵娟;
目的 检验肺部感染病原菌并分析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价值。方法 于2021年3月—2023年4月期间收集来自200例肺部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标本并送入检验中心进行微生物检验,按照年龄段将200例患者分组,儿童组(6~12岁)84例、成年组(18~59岁)72例、老年组(≥60岁)44例。对三组检出的肺部病原菌进行耐药性检测,比较不同检出菌的耐药性。结果 7480份微生物样本共培养出1974株肺部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7.85%,高于革兰阳性菌的34.65%,真菌占7.50%;1974株病原菌中共有664株耐药菌株,耐药菌株检出率为33.64%。儿童组、成年组、老年组耐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1.92%,23.08%,30.8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药性监测中:革兰阳性菌对常见的抗生素(红霉素和青霉素)耐药率偏高,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居中,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偏低。结论 临床治疗在儿童和老年患者肺部感染时,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耐药性监测结果,实施个体化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
2025年03期 v.39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曾丽燕;宋俊程;
目的 分析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器冷切除术(CSP)对结肠息肉患者的影响。方法 86例结肠息肉患者,均于2021年6月-2023年6月被本院收治,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行EMR,观察组行CSP,术后随访1个月。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疼痛有关因子水平、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息肉切除时间为(1.87±0.35)min、手术时间为(40.25±4.36)min,短于对照组的(3.41±0.59)min、(47.58±6.37)min,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低于对照组的18.60%(8/43);术后1d、3d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分别为(2.57±0.31)、(1.36±0.15),均低于对照组的(4.05±0.48)、(2.14±0.29);且术后的神经生长因子为(215.24±18.46)pg/mL、5-羟色胺为(201.56±17.35)ng/L、前列腺素E2为(250.69±25.30)ng/L,低于对照组的(241.62±20.53)pg/mL、(219.73±19.46)ng/L、(271.43±28.52)ng/L,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SP创伤更小,术式时间更短,引起的疼痛更轻,有利于结肠息肉患者术后快速恢复,且并发症少,临床可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3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 王娟;王秀敏;孟敏;
目的 探讨维得利珠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对患者症状、炎症影响以及安全性比较。方法 纳入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期间诊治的110例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Infliximab组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Vedolizumab组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比较治疗14周后两种治疗方案在症状缓解、炎症控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效果。结果 14周后,两组腹痛、腹泻人数均减少,且Vedolizumab组低于Inflixim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NF-α、IL-8、hs-CRP均降低,且Vedolizumab组更低(P<0.05);Vedolizumab组总有效率高于Inflixim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dolizuma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Inflixim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得利珠单抗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英夫利昔单抗,尤其在症状缓解、炎症控制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安全可靠。
2025年03期 v.39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 张海波;张民杰;郭洋洋;
目的 探究调强放疗(IMRT)联合顺铂或奈达铂化疗治疗对老年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到2022年2月开封一五五医院收治的89例老年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单一组(n=41)和联合组(n=48)。单一组采用IMRT单一放疗治疗,联合组采用IMRT联合顺铂或奈达铂化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清NLR、PLR、VEGF水平、卡氏体能状态量表(KPS)评分、1年生存率、平均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的疾病控制率为93.75%,高于单一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组和联合组在治疗后的NLR、PLR、VEGF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单一组;KPS评分均上升,且联合组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联合组的1年生存率为87.50%(42/48),平均生存期为(10.86±0.75)月,均高于单一组的70.73%(29/41)、(10.54±0.71)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记录到主要Ⅲ~Ⅳ级不良反应事件23例,其中单一组11例,联合组12例,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联合顺铂或奈达铂化疗治疗的疗效较高,可以有效改善老年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NLR、PLR、VEGF水平,并提高其短期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3期 v.39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 张喜春;王鸿;王志;
目的 分析尿路结石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类型和耐药性情况。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男性下尿路结石并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男性下尿路结石且无尿路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80例下尿路结石并尿路感染患者病原学类型和耐药性情况。结果 观察组≥60岁、尿路梗阻、多发结石、结石直径≥2cm、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尿路梗阻、结石直径、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是下尿路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80例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共检出65株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最常见(69.2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53.8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头孢呋辛、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57.14%(20/35)、51.43%(18/35)、48.57%(17/35)、48.57%(17/35);粪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7.50%(7/8)、75.00%(6/8)、75.00%(6/8)。结论 下尿路结石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大肠埃希菌是下尿路结石伴尿路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等耐药性高,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
2025年03期 v.39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 张艳萍;
目的 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接受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其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神经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 现纳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病例入院时间为2021年04月—2024年04月,采用奇偶数字法进行分组,将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40例设定为参照组,联合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40例设定为试验组,以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以及安全性作为指标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相比于参照组取得了更高的治疗有效率,P<0.05;试验组NIHSS、mRS两项神经功能相比于参照组均取得更低评分,P<0.05;安全性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参照组存在同质性,P>0.05。结论 进展性脑梗死采用盐酸替罗非班开展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疗效,促进其神经功能改善,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2025年03期 v.3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 高春玲;乔永红;张利芳;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方案治疗在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长期临床疗效和肾功能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DKD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联合组,各56例,阿托伐他汀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组联合使用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观察指标为临床疗效、糖脂代谢[糖化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肾功能(血清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素氮((BUN))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7.27%,高于阿托伐他汀组的70.91%,HbA1c、FBG、2hPBG、TG、LDL-C低于阿托伐他汀组,Scr、BUN、UAER低于阿托伐他汀组,SOD、MDA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82%,阿托伐他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能改善DKD患者糖脂代谢和肾功能,安全有效。
2025年03期 v.3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 曾珊;常笑月;张琳琳;
目的 探讨基于童趣化理念的自然发展行为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间在我院确诊为孤独症的10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则采用以童趣化理念为基础的自然发展行为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孤独症治疗效果[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 ATEC)]、孤独症行为[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以及心理发育情况[心理教育量表(Psycho Educational Profile, PEP)]。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沟通、行为和体能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BC量表中的5项(感觉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自我照顾能力)评分和ATEC量表的4项(感觉认知意识、语言沟通能力、健康行为问题、社会交往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童趣化理念为基础的自然发展行为在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行为以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儿心理的健康发育,临床上值得推广。
2025年03期 v.39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 贺楠;窦晓雪;邢聪聪;
目的 分析小儿全身麻醉术后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在本院收治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96例患儿,记录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比较苏醒期躁动发生患儿与未发生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儿全身麻醉术后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96例全身麻醉术后患儿中有32例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3.33%,未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患儿有64例;研究组患儿的年龄较对照组小,SAS评分≥50分、麻醉方式为七氟醚以及NRS评分≥4分患者占比多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AS评分、麻醉方式、NRS评分均是小儿全身麻醉术后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SAS评分、麻醉方式、NRS评分均是小儿全身麻醉术后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
2025年03期 v.39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 王海霞;
目的 研究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以观察组患儿为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与治疗前比,两组患儿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用力肺活量容量(FVC)、呼气高峰流量(PEFR)等指标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9.74%与对照组71.79%相比显著更高(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疾病恢复的时间,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继而促进肺功能的康复。
2025年03期 v.3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 张玮航;
目的 探讨水激光和超声骨刀在拔除阻生牙手术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对比。方法 研究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10月郑州人民医院接收的156例阻生牙患者,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n=78),偶数为观察组(n=78),对照组采用水激光拔牙术,观察组采用超声骨刀拔牙术,比较两组创面恢复效果、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张口受限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优良率为97.44%,较对照组(84.62%)高;观察组术后1d、3d、5d时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张口受限程度较对照组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5%,较对照组(14.10%)低,以上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与水激光拔牙术相比,超声骨刀拔牙术在拔除阻生牙手术中显示出更好的创面愈合效果,术后疼痛程度更低,张口受限程度减轻,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表明超声骨刀在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更为优越。
2025年03期 v.39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 吴慧莲;苏世靖;谢金华;
目的 分析在网球肘患者治疗中应用循经穴位冲击波疗法联用理伤推拿手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08—2022.11期间收治的网球肘患者7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35例)与研究组(35例)。给予参照组循经穴位冲击波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理伤推拿手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疼痛评分、肘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97.14%高于参照组77.14%(P<0.05);研究组治疗后7d、14d、21d及1个月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肘关节功能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循经穴位冲击波疗法联用理伤推拿手法治疗网球肘,可显著缓解患者肘部疼痛,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弥补单一治疗的不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39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 曹林;
目的 探究胸部CT在贫血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郑州市第十五人民医院2021年6月到2024年6月收治的110例贫血患者作为贫血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健康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CT值及其与血红蛋白(Hb)的相关性。结果 贫血组的室间隔CT值、左心室腔CT值、主动脉腔CT值及Hb水平均低于健康组,室间隔与左心室腔CT值差值高于健康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室间隔CT值、左心室腔CT值、主动脉腔CT值与Hb值呈正相关,室间隔与左心室腔CT值差值与Hb值呈负相关;贫血组的主动脉环征发生率、室间隔高密度征发生率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 血液CT值与贫血患者的Hb水平存在相关性,故可作为诊断贫血的指标。
2025年03期 v.39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 刘金刚;
目的 分析锥光束乳腺CT与X线钼靶在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2023年我院收治的88例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锥光束乳腺CT与X线钼靶检查,评估锥光束乳腺CT与X线钼靶在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8例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患者中恶性78例,占比88.64%;良性10例,占比11.36%。锥光束乳腺CT检查结果显示,88例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患者中恶性77例,占比87.50%;良性14例,占比15.91%;其中真阳性70例,假阳性4例,真阴性6例,假阴性8例。X线钼靶检查结果显示,88例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患者中恶性67例,占比76.14%,良性21例,占比23.86%;其中真阳性61例,假阳性6例,真阴性4例,假阴性17例。两者对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良恶性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锥光束乳腺CT:94.59%;X线钼靶:91.04%)、阴性预测值(锥光束乳腺CT:42.86%;X线钼靶:19.0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锥光束乳腺CT对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89.74%)、特异度(60.00%)、准确性(86.36%)高于X线钼靶(78.21%、40.00%、73.86%),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X线钼靶,锥光束乳腺CT在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3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 逯君莉;王慧芬;许国琰;
目的 探究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及其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01月至2024年01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8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6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经超声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斑块声学特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 观察组检出50例不均质回声斑块、16例强回声斑块、4例高回声斑块、9例等回声斑块、1例低回声斑块,斑块总发生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检出2例不均质回声斑块、2例强回声斑块、1例高回声斑块、1例等回声斑块,斑块总发生率为6.96%(χ~2=127.349,P<0.001);观察组的血脂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超声可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学特征分型,从而有利于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程度,而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越早干预血脂异常,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越显著。
2025年03期 v.39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 袁慧莹;杨萌;
目的 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弥散加权成像辨别肝脏局灶性结节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7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二者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对比不同种类恶性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动态增强参数、动态增强曲线类型。结果 二者检查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与联检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检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联检阳性预测值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P<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细胞癌SER无统计学差异(P>0.05),MSI、MSD、PEI、PV存在显著差异且肝脏海绵状血管瘤MSI、MSD、PEI、PV>原发性肝细胞癌>肝转移瘤(P<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动态增强曲线类型Ⅲ型最多,原发性肝细胞癌Ⅰ型最多,肝转移瘤Ⅱ型最多(P<0.05)。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39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